奥陶纪 O 485.4±1.9~443.4±1.5

奥陶纪,冈瓦纳大陆顺时针旋转(奥陶纪(470Ma)全球古板块再造图),旋转调整的同时伴随着东冈瓦纳边缘的岩浆弧后退,造成沿古太平洋新的边缘海张开。早奥陶世冈瓦纳大陆的澳大利亚- 南极洲大陆边缘因俯冲形成岛弧及一系列褶皱及冲断带,并伴随着大量的火山活动(Cook, 1990; Findlay, 1991; Findlay et al., 1991; Flöttmann et al., 1993)。

寒武纪-奥陶纪之交,全球大陆发生最大程度的离散。在全球洋中脊扩张的构造背景下,寒武纪海平面持续上涨。早、中奥陶世,全球板块格局开始重组。早奥陶世,组成三联点的3 个大洋中脊(亚匹特斯洋、乌拉尔洋、莱茵洋)扩张。冈瓦纳北缘莱茵洋初始扩张(500Ma),造成阿瓦隆尼亚陆块从冈瓦纳大陆裂解,并持续北漂,向波罗的板块斜向俯冲,而亚匹特斯洋盆开始收缩。波罗的逆时针旋转,与西伯利亚之间的窄洋盆产生走滑断裂。莱茵洋则继续扩张。晚奥陶世,劳伦古陆东边缘与塔康岛弧碰撞形成塔康造山带,波罗的板块西缘则形成加里东造山带。奥陶纪,除冈瓦纳大陆众陆块普遍向南漂移外,其余各陆块均向北漂移(奥陶纪(470Ma)全球古板块再造图)。波罗的、劳伦及西伯利亚位于赤道低纬度地区,中国诸陆块也在赤道低纬度地区徘徊。晚奥陶世,冈瓦纳大陆漂移至南极,并在非洲形成大范围的冰盖(早—晚奥陶世(480〜458Ma)全球古地理环境恢复图)。

早奥陶世,全球发生大规模海侵,这与寒武纪晚期大洋盆扩张有关。冈瓦纳大陆大部分为古陆区,其余陆块被海水大面积淹没,只有小部分古陆出露。晚奥陶世冈瓦纳大陆南部发生冰期事件。

从早奥陶世开始,气温逐渐降低,从5℃降为2℃左右(Munnecke et al., 2010)。大气CO2含量也逐渐降低。波罗的、劳伦、西伯利亚、哈萨克斯坦、中国陆块群及西冈瓦纳处于热带及干旱带(Tabor and Poulsen, 2008),东冈瓦纳基本处于温带与寒带之间。晚奥陶世末,冈瓦纳大陆漂移至古南极区,并在非洲、阿拉伯及南美洲东北部发育冰盖。位于北纬60°的冷流自东向西流动,而赤道附近的暖流则以相反方向流动(Scotese, 2002),两者主要汇聚于波罗的陆块与伊朗陆块及南美陆块与劳伦陆块间(早—晚奥陶世(480〜458Ma)全球古地理环境恢复图)。晚奥陶世,全球海平面从原来的约200m高降为100m高左右(Dowey et al., 2012)。

奥陶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砂泥岩,其中,碳酸盐岩广泛分布,集中于中国诸陆块、澳大利亚陆块、劳伦大陆、波罗的陆块等;砂、泥岩分布范围较小,主要位于非洲陆块北部、阿拉伯陆块西部及南美陆块东部。中国诸陆块与澳大利亚为海相碳酸盐岩与砂泥岩交互沉积(早—晚奥陶世(480〜445Ma)全球沉积岩相图)。晚奥陶世,碳酸盐岩沉积转变为砂、泥岩沉积,水体变浅、发生海退。西冈瓦纳大陆(南美洲-非洲-阿拉伯)奥陶系发育陆源沉积,为河流-三角洲相砂岩和页岩,物源来自古陆区。其中,南美巴拿马盆地、非洲陶丹尼盆地和塞内加尔盆地奥陶系可见冰碛岩,对应于晚奥陶世发育的冰盖。非洲古生界多分布在北部,中奥陶统在中西部厚、东部和东南部沉积薄,中奥陶世盆地抬升,发育小规模的不整合面。劳伦及波罗的整体处于海相沉积区,发育大片碳酸盐岩,在靠近山前或古陆区沉积部分碎屑岩。奥陶纪初期,海平面上升,发生大规模的海侵事件,除冈瓦纳大陆外,诸陆块边缘处于浅海大陆边缘,普遍为海相沉积体系。其海相沉积体系可分为海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及海相三角洲。其中,碳酸盐岩台地分布范围集中在中国诸陆块、澳大利亚陆块、劳伦陆块、波罗的陆块。而处于冈瓦纳古陆区的非洲北部、南美中部及阿拉伯部分地区则为河流-三角洲相砂泥岩。此外,在西伯利亚、伊朗及劳伦陆块靠近赤道区,还发育部分蒸发岩。现今在非洲西北部、南美洲东北部及阿拉伯发现了冰碛岩,对应当时高纬寒冷气候区。

奥陶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劳伦大陆被动陆缘、澳大利亚、中国陆块群及冈瓦纳南缘,集中在浅海碳酸盐岩台地(华北、塔里木、劳伦)和海、陆过渡相泥页岩(阿拉伯)以及湖相泥页岩中(非洲北部)(奥陶纪全球烃源岩分布图)。奥陶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有I型、II型及Ⅲ型。劳伦、塔里木和华北等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区烃源岩以I型、II型干酪根为主(Newell, 1990; Bertrand et al., 2003; Laughrey at al., 2004; 于炳松, 2008; 程锦翔,2007; 李剑锋, 2003; 左智峰, 2008),而非洲北部及澳大利亚则以II 型- Ⅲ型干酪根为主( Havord , 1993; Rozario, 1990)。

发育奥陶系烃源岩的相关重要油气盆地主要有北美洲威灵斯顿盆地(海相页岩、碳酸盐岩)、澳大利亚坎宁盆地(碳酸盐岩)、塔里木盆地(泥晶灰岩)、鄂尔多斯盆地(碳酸盐岩)、北非古达米斯盆地(泥页岩)等。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主要沉积在具上升洋流的陆棚、滞流的海湾陆棚、正常陆棚、深海盆地以及淹没台地陆棚等不同的环境中(于炳松,2008)。华北东部中、下奥陶统烃源岩则发育于局限台地沉积环境中,总体呈现低能、底水缺氧环境以及微体生物(藻类)发育的特点,这些微体生物死亡后沉降至还原环境的海底,能被很好地保存并转化为成烃母质(程锦翔等,2007)。

奥陶系烃源岩发育区总体位于赤道低纬度地区,处于热带-干旱带气候区。劳伦、塔里木、澳大利亚等烃源岩较发育区,正好处于冷、暖流交汇区,受到气候带及冷、暖流交汇区的上升流控制。烃源岩分布密集区与海相生物分布密集区相对应。早奥陶世以来,海平面不断上升,全球变暖,浮游生物繁盛。尤其在低纬区冷、暖流交汇处(华北-塔里木-澳大利亚),特别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,从而造成有机质的大量沉积。总体而言,奥陶系烃源岩形成有利区为低纬区区浅海、海湾、三角洲和陆相深水湖泊。